圖為化隆回族自治縣250兆瓦牧光互補復合型光伏發電項目。本報記者 祁樹江 攝
□本報記者 胡生敏
“光伏電站一經并網,電力部門就會按時打款,現在每天發電50度左右,在滿足自身用電需求的前提下,我將剩余的電賣給國家電網,不僅省了電費,增加了收入,而且維護也很簡單,現在我一年能額外掙6400元左右。這簡直就是一個穩定的‘陽光印鈔機’。”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個人屋頂光伏項目第一人韓海比說。
韓海比是循化縣清水鄉瓦匠莊村村民,2021年5月,他投資4.1萬元的循化縣首座農戶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正式并網發電,也標志著循化縣個人用戶清潔能源實現“破零”。
不僅是循化縣。近年來,化隆回族自治縣也緊抓機遇,在陽光上做起了文章,為農戶帶去穩定增收的希望。
走進化隆縣群科鎮大尕灘安民光伏電站,錯落有致的光伏板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安民光伏電站位于群科鎮雪什藏村、文卜具村、公義村三村的非耕非林地大尕灘處。該項目于2018年8月初啟動實施,2019年1月并網發電,占地面積約65.67公頃,總投資達2億元,屬于國家扶貧專項資金投資建設的村級光伏扶貧項目,是化隆縣17個鄉鎮144個脫貧村村集體經濟項目,涉及4148戶17408人。
既是綠色能源,又能帶動農戶增收致富,陽光帶給群眾的不僅是溫暖,更是實實在在的收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基礎,也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近年來,海東市把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作為破解發展瓶頸的有效路徑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動實踐,依托全市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科學謀劃布局,合理有序開發了一批光伏產業,形成了科學、精細、多元互補的發展模式,有力有效推進了光伏產業發展。同時,把脫貧攻堅鞏固提升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光伏項目作為產業振興的一項重要舉措。
脫貧攻堅期間,海東市把“產業脫貧一批”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針對貧困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90%以上村集體經濟空殼、高寒地區新型產業培育困難等問題,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豐富的太陽能資源比較優勢,搶抓光伏扶貧政策機遇,在貧困村大力實施光伏產業扶貧項目。全市光伏扶貧項目總裝機252.8兆瓦,建設試點光伏項目電站3座60兆瓦、集中光伏扶貧電站10座190.8兆瓦、村級光伏電站1座2兆瓦,涉及6個縣區634個貧困村的257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期間,光伏扶貧效應逐步顯現,成為貧困地區挖掘資源稟賦優勢、實現轉型發展的優勢產業。
如今,在海東市各縣區,一片片太陽能電池板在陽光下泛著藍光,猶如一朵朵藍色的“向陽花”,在屋頂、荒地、山坡、棚頂上奮力生長,拼命吸收著能量。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60兆瓦試點光伏項目累計分紅1806萬元,用于非貧困村公益性崗位工資?;ブ磷遄灾慰h五十鎮班彥村2兆瓦光伏電站,每年為114戶村民分紅28.5萬元。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11億度,預期收益8.37億元,累計結算電價6.81億元,撥付到村6.22億元,按照現行電價,持續20年后,僅村級光伏電站收益將達到30億元以上。
“在資金使用上,我們將一部分用于村級產業發展,持續滾動壯大村集體經濟,另一部分用于基礎設施維修維護、農牧民教育培訓、臨時救助等公益事業,長期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據海東市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光伏收益分配上,全市按照以獎代補、勞有所得等形式,充分調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公益崗位在帶動就業、預防返貧、鞏固提升方面作用凸顯,解決了鄉村環境衛生治理、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災難風險排查、防火防盜防汛、移風易俗監督等公共服務問題,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近三年來,累計就業37421人次,人均獲益331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