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璐 攝影報道
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
近年來,海東市大力發展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產業,經過海東市科技和農業農村部門的長期推動支持,海東雞品系選育工作取得新進展,攻克了高原地域畜禽種業的“卡脖子”難題,把海東雞養出了新名堂,為鄉村振興增添了新活力。
海東雞品種培育 “歷險記”
“海東雞長期生活于高寒缺氧環境,對高海拔氣候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作為本地區特有的優質土雞品種,海東雞肉質鮮美,耐粗飼,適合散養,且抗病、抗逆和抗應激能力強。”青海省科技特派員、海東市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劉兵說,雖然海東雞的品種好,但是缺乏系統選育和規范的飼養管理,長期在半舍飼、半放牧的粗放條件下飼養,導致生長速度慢、產蛋率低。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省開始引進國內外的良種雞,致使地方的土雞品種退化嚴重,養殖數量不斷減少,海東雞的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與挑戰。
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優質雞需求量明顯增加,僅西寧市和海東市每年至少需要1500萬羽肉雞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目前的自給率僅為10%左右,蛋品的自給率也低于40%,這對于海東雞保種育種以及養殖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近年來,在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的大力支持下,市科技局選派的“三區”科技人才和江蘇省科研專家團隊成立課題組,申請課題支持資金300余萬元,啟動海東雞的肉雞和蛋雞品種的選育工作。為挖掘和利用地方雞品種資源,推動高海拔地區肉雞產業化、規?;a,海東市農業部門也加大對育種基礎性研究及重點育種項目的支持力度,以地方品種海東雞為抓手,安排科技力量,徹底攻克了高原地域畜禽種業“卡脖子”難題。
科技幫扶解難題
鑒于海東雞重要的資源保護作用, 2022年,在青海省科技廳和市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以揚州大學動物學院為技術力量,在海東市全面展開了海東雞品種選育和資源保護工作。
平安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養殖和培育是海東雞走向市場的關鍵一環。
“目前海東雞存在品種純度低、體型小、生長速度慢、產肉性能和繁殖性能低下等問題,不利于海東雞的產業化發展。根據消費者的喜好,我們選育以‘三黃’ (黃羽、黃喙、黃腳)為特征的海東雞蛋用、肉用新品系。”平安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海忠告訴記者,2022年,從平安區、互助土族自治縣、樂都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等地農戶手中購買收集符合海東雞特征、純度較高的種母雞500余只、公雞60余只,在技術團隊的指導下,建立了種雞檔案。
目前雞群達到4500只,為海東雞選育和資源保護奠定了基礎。
在解決海東雞的選育和保護這一難題的同時,揚州大學動物學院在省內外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又在海東雞的飼料原料本土化上下功夫。
長期以來,海東的雞苗、雞飼料、防疫物品等都是外地的企業負責,沒有本土的技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和揚州大學動物學院合作,根據海東雞的營養需要,結合海東的飼料原料,通過優化飼料配方,添加綠色飼料添加劑,開發出了海東雞肉用和蛋用品系的專用飼料,從根本上解決了原材料本土化問題,大大減少購買成本,減少飼料開支每噸200元到400元。
“我們根據海東雞的生理特點和營養需要,利用我們當地的農副產品,設計飼料配方,并制定疫病防治措施,集成海東雞高效飼養管理技術,并對基層畜牧獸醫人員進行海東雞養殖技術培訓,組建了技術服務團隊,團隊成員到養殖海東雞較多的互助、化隆等區縣,走村串戶,開展養雞技術的指導工作。”劉兵說。
養雞場用上高科技
自從海東雞的品種培育取得進展后,平安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就當起了海東雞培育的“排頭兵”。
走進平安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蛋雞養殖基地,轟鳴的扇葉轉動聲、熱鬧的雞群啼叫聲隨之傳來。養殖房內,一排排養殖架占了大部分空間,成千上萬的蛋雞整齊排列,有的下蛋,有的啄食,“咯咯”聲此起彼伏。
在這里,每一排養殖架上都安裝著全自動投食裝置,工作人員只需簡單操作,便可完成投喂工作,在此過程中,員工定時觀察雞群、檢查設備,節約了人力物力,減少了人雞接觸,并且雞舍全年恒溫恒濕、涼爽舒適,雞蛋自動傳輸、雞糞自動清理,降低了疾病傳播的風險,保障了蛋雞健康生長,提高了蛋雞的產蛋量。
現如今,海東雞的養殖基地里能有如此高科技和熱鬧的場景,全是科技部門幫扶的成果。
“2022年,江蘇省科技廳生產力促進中心結合科技資源優勢,與揚州大學組織實施‘海東雞的保種與新品系選育’項目,深化海東在富硒生態養殖和產品深加工領域取得的成果運用,為海東雞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我成立的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就是此次科技合作的重點企業。”王海忠說。
目前,平安佳隆富硒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里,雞舍已經實現了上料、揀蛋、除糞、監控的機械自動化,與揚州大學簽訂合作協議之后,該校對雞舍的設施設備進行改造,利用國內較先進的技術,將雞舍改造為封閉養殖,并加入機器人管理系統。與此同時,在與嘉興學院的合作中,學院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手段,建立富硒飼料產品開發方案,實現無機硒向有機硒的無害化轉化,提高硒的利用率,并運用藥材,培育出了具有醫用特性的“功能蛋”。
科技服務“超市化”
走出養殖基地,院內的一棟大樓映入眼簾,王海忠告訴記者,這棟大樓是平安區003號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工作站內,總投資200余萬元的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海東特色畜禽產業分店已經完工,剛剛開始運行。
海東特色畜禽產業分店依托青海及江蘇兩省科技部門的支持,聘請養殖及食品加工專家,運用新型的服務模式,構建長效的運作機制,服務“三農”產業。力爭將其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服務新品牌,為海東市乃至青海省禽蛋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在海東特色畜禽產業分店,記者看到,這里分為成果展示區、成果交易區、技術咨詢區、信息發布區、培訓區以及科技員特派站等區域,以標本、照片、影像等方式,展示國內外蛋雞、肉雞的品種特性、養殖發展史和養殖技術、加工技術等。
王海忠表示,顧客可以在這個超市里直觀地看到海東雞是如何培育、產蛋的,也可以了解各種雞肉、雞蛋的烹飪方法,更可以把海東雞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疑難雜癥”拿到這里詢問專家,把海東雞產業做大做強。
小雞蛋變成大產業
“現在,我們的2.8萬羽蛋雞和3600羽海東雞都已到位,每天產蛋達1200公斤。”王海忠說,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一枚好蛋”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
大健康時代,人們對“吃得健康”越來越關注,農牧業是食物的源頭,而雞蛋作為日常飲食的重要食材,愈發被更多消費者重視。
“蛋企想要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雞蛋品牌化是必經之路。要推進蛋雞良種化、養殖標準化、品質均衡化,在引導群眾發展標準化、規范化養殖的過程中,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王海忠說,企業一頭要連起農戶,一頭連起客戶,要以“小雞蛋”為紐帶,建立涵蓋雞苗、飼料、養殖、檢測、包裝、電商、物流等要素于一體的全產業鏈。
“目前,我們已經與海東政府單位食堂、西寧市中級人民法院、西寧市城東區人民法院、省建設銀行、西寧市農業銀行及一些單位食堂達成合作,同時還每天對海東攢金超市和西寧市的一些社區超市等進行配送,每枚蛋的售價為6元。”王海忠說,接下來,企業還將加快地理標志和名特優產品認證,提高產品知名度,擴大產品銷售市場。
海東市科技局局長穆玉霞表示,今后,市科技局將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創新需求向企業聚集,推動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等各個領域全面創新,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持續優化,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綜合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步伐加快,為海東市鄉村振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提供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