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胡生敏 朵玉雪 攝影報道
層層疊疊的鄉間梯田,錯落有致的村落民居,特色小鎮蓬勃發展,美麗鄉村車水馬龍……初入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記者感到興奮不已。
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近年來,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道幃鄉積極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破解了產業發展難題,鄉村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一縷藏香飄千里、牛羊奔出致富路、振興路上攜手同行。
在道幃鄉,小鄉村藏著大產業,闖出了大名堂。
藏香飄滿致富路
隨著起伏的山脈一路前行,記者來到道幃鄉比隆村的吉祥珍寶民族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祥珍寶公司),這里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制作藏香。走進寬大的院落,一股濃濃的藏藥味道深入鼻息,院子里鋪滿了各種各樣經過浸泡的藥材。
“別看我們公司只是一個小小的院落,生產藏香的產業鏈也算是很完整的。”公司負責人才本加說罷便帶領記者參觀。原料儲藏室、藏香制作室、藥材晾曬場地、加工車間、成品展示廳……在才本加的介紹下,一條完整的藏香產業鏈呈現在眼前。
才本加告訴記者,藏香從生產到銷售最少要經過11道制作工序,用于制作藏香的藥材需要在水中浸泡20多天,使其香味充分被激發,然后經過晾曬、粉碎、研磨成木漿,再將其晾曬成型后磨成粉末狀,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入幾十種藏藥和香料,放入器具使之成型,再經晾曬,最后進行包裝。
看似是一個家庭作坊,實則是公司化的運營。近年來,道幃鄉致力于扶持滿足加工條件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合作社、公司轉型,實行“黨支部+公司+農戶”運營模式,加大經營管理水平,促使藏香發展規?;?、產業化、市場化,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家庭作坊,比較小,通過鄉上的扶持,現在慢慢形成規模了,很有發展前景。”前兩年,才本加去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等地考察學習。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沉淀,才本加積累了豐富的藏香生產經驗,信心十足的他在2013年3月創建了吉祥珍寶公司。
才本加制作藏香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公司成立之初遇到了不少困難,由于資金短缺,導致生產設備不足,制作藏香的香料也很短缺,后來在循化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統戰部門以及道幃鄉黨委政府的幫扶之下,才本加的公司才慢慢渡過難關,走上正軌。
看到只有父親一人制作藏香,銷量不穩定。才本加的兒子東智便在大學畢業后回到村里幫襯父親,讓父親教授藏香制作技藝。“除了想讓藏香生產擴大規模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也想讓制作藏香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東智說。
“我們的藏香主要通過線上銷售,線上銷售量占總銷售量的70%,批發和零售也是通過線上交易完成的。”才本加向記者介紹。如今,父子倆和批發商合作,通過淘寶、微信等平臺銷售藏香,每月收入能達到兩三萬元,年收入達到50萬元左右。截至目前,吉祥珍寶藏香在全國各地的銷售網點已達20余家。
道幃鄉黨委副書記才讓太告訴記者,吉祥珍寶公司作為地方扶持企業,目前已對循化縣道幃鄉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帶頭示范和積極推動的作用,現已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30人的就業問題,其中也惠及村里的脫貧戶。
“農忙時我們就去地里忙活,農閑時就來這里做工,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工資嘞。”村民公保加對于能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很是滿意。
“我們圍繞‘一村一品’發展思路,積極鼓勵和培育鄉里的致富帶頭人,并爭取相關的資金扶持,去年吉祥珍寶公司就得到少數民族扶持資金15萬元以及農科局的項目擴建資金20萬元。”才讓太說。
如今,通過扶持,才本加購買了藏香制作輔助機器,在保證藏香原料品質不變的基礎上,產品得以實現量產。
吉祥珍寶公司以古老藏香文化理念為指導,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了零添加、純自然的特色藏香。制作出的藏香,香飄四方,早已家喻戶曉,目前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起未來發展,才本加說,公司將不斷發展壯大,形成規模經濟,拓展發展空間,并通過有效整合地區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提高核心競爭力,把吉祥珍寶民族工藝品打造成真正的民族品牌。
牛羊撬開“幸福門”
走進道幃鄉的另一個村——賀塘村,只見綿延不絕的山峰一直延伸到云端處,不遠處的山坡上時隱時現的牛群不時傳出幾聲低沉的“哞哞”聲。這里擁有豐富的天然草山草坡,飼草資源豐富,當地群眾有養殖牛羊的傳統。
“這里集中養殖了1000多只藏羊和200多頭牦牛,是鄉上唯一一家集中養殖牛羊的基地。”循化縣學均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賀塘村黨支部書記張學均指著2000平方米的養殖大棚向記者介紹道。
近年來,賀塘村以“支部引領+合作社+養牛戶”的模式抱團發展牛羊養殖,不僅節約了養殖成本,而且促進了養殖規?;?,為賀塘村村民增收致富打開了一扇窗。
“一頭牦牛至少獲利1萬元,不僅鞏固拓展了脫貧攻堅成果,也讓村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說起村里的生態養殖,張學均底氣十足。
張學均介紹,賀塘村有純天然的生態資源,周圍草山較多,經過放養的牛肉質細嫩,市場效益好。政府對養殖戶有專門的扶持政策,去年就得到了少數民族扶持資金20萬元用來發展養殖業。
如今的“光明大道”,曾經也經歷了不少曲折。
“剛建立這個大棚的時候,設施簡陋,冬天太冷,夏天太熱,糞便也不好處理。養的牛也是外地引進的西門塔爾牛,不適應這里的高原氣候,不長肉膘,賣不了好價錢。”說起之前的養牛經歷,張學均滿是感慨。
如今,張學均自己貸款投資200萬元,加上鄉上的相關扶持,已經將大棚擴大至2000平方米,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張學均還把原來的西門塔爾牛都換成了牦牛。“因為牦牛更適應這里的高海拔環境,不僅耐寒,而且肉質鮮嫩,市場價格也好。”經過調整,張學均現在的收入比之前高了不少。
近年來,道幃鄉堅持把培育養殖大戶、致富帶頭人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通過養殖大戶的示范引領,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一人富不如全村富。張學均也想在養殖致富的道路上為村民“分一杯羹”,馬佩俊就是其中之一。馬佩俊在沒加入養殖隊伍之前,常年靠外出打工養家糊口,但一年下來的收入也只有2萬多元,掙不到錢也顧不上家。去年,張學均找到馬佩俊,向他講述這本“養牛經”,之后馬佩俊便也走上了養牛致富的道路。
“在家門口掙錢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沒想到現在在家門口靠養牛也能致富了。”據馬佩俊介紹,他去年將16萬元積蓄投入養牛產業,一個月就有了3萬多元的收入,是以前收入的好幾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養牛養羊無疑撬開了賀塘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幸福門”。如今,賀塘村養殖基地已經帶動村里10余戶脫貧戶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才讓太表示,對于賀塘村的村民而言,賀塘村的綠水青山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他們的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道幃鄉將充分利用天然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集農、林、牧于一體的經濟模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牛羊養殖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贏”,不斷拓寬鄉村振興的“牛路子”,鼓起村民的錢袋子,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
駐村幫扶暖民心
“這幾年,村里的變化很大,巷道干凈多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幸福感也提升了……”提起一波又一波來到古雷村駐村的工作隊,村民們由衷地豎起大拇指。
“剛來古雷村的第一印象就是海拔比較高,離縣城遠,但是村容環境較為整潔,民風淳樸,和群眾相處起來比較舒服。”駐村不到3個月的工作隊員祝加朋向記者描述著他眼中的古雷村。
在青海省公安廳擔任二級警長的祝加朋雖然剛來駐村不久,但他一直秉持著為村里做些實事的初衷,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為群眾爭取著各項利好政策。
古雷村是道幃鄉第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教育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古雷村駐村工作隊經常調研走訪,詢問村民需求、關心村民健康,著重辦理群眾最期盼、最需要解決的難題。
古雷村是一個具有濃厚教育氣息的村落,也是全鄉博士生最多的村子,這讓駐村工作隊更加堅定了“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在幫扶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古雷村投資8萬余元的村兒童圖書室建成投用,圖書室還配備了閱讀桌椅、書柜、投影儀、取暖、照明等設備,給村里的兒童搭建了一個閱讀學習的平臺。
今年7月26日至8月1日,古雷村駐村工作隊在道幃鄉中心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守望春天 陪伴成長營”的系列活動,邀請社會愛心人士參與,為30名困境兒童每人提供教育補助資金1500元,為5名困難大學生人均提供教育補助資金3200元,共計救助金額6.1萬元,并為古雷村80名兒童開展為期5天的教育服務,包括課業輔導、體育鍛煉、閱讀引導、自我保護知識小課堂以及興趣拓展、團隊合作等形式多樣、內容實用的多項活動。
為緩解道幃鄉群眾看病難的現況,古雷村駐村工作隊邀請了青海塔爾寺藏醫院醫療隊一行12人為道幃鄉群眾開展免費醫療服務。義診涵蓋了循化縣道幃鄉所轄27個行政村,就診人數達1000余人。通過為期2天的義診,免費發放藥品4000余份,價值約17萬元。
“這里離縣城比較遠,村民有時候遇到一些小病小痛就硬生生給扛過去了,這次活動發放的免費藥品,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的就醫問題。”古雷村藏醫索南加說。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駐村工作隊是與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密的一支隊伍,駐村就是來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祝加朋表示,作為千千萬萬基層工作者中的一員,在接下來的駐村工作中,他將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一點點小事做起,幫助群眾建設美好家園,過上幸福生活。
采寫手記:
美麗鄉村,是一個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小鄉村也能辦起“大產業”。眼下,道幃鄉一個個催人奮進的振興鄉村的故事,是海東市基層鄉鎮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生動實踐,是鄉村振興坦途上的一個個縮影。如今,走進海東這片充滿活力的熱土,處處都散發著撬動經濟發展的美好圖景。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正成為城里人眼中的“畫里鄉村”和“夢里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