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日報首頁

                          大力加山下,和美鄉村旺起來

                          2023-09-08 08:13:03 來源:海東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李曉娟 攝影報道

                          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隱藏在巍巍大力加山的褶皺中。近年來,這個偏遠藏鄉在日復一日的建設中充滿了活力與希望。鄉村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生活日益富裕。

                          在鄉村振興的征途上,道幃鄉的黨員干部實干苦干,將為民服務的舞臺搬到基層一線,村民擼起袖子加油干,以鐵鍬為筆,大地為紙,描繪著幸福生活。雖然全鄉各村展現的畫卷各自不同,但內涵卻出奇地一致:增加群眾收入。

                          農民賦閑

                          土地托管帶來新氣象

                          “這個好,村民都很喜歡這樣的托管方式。”盡管秋收已經結束,但在道幃鄉多哇村的田間地頭,麥香的濃郁氣息還未完全散盡,農田里高度不一的麥稈似乎訴說著今年的豐收。多哇村黨支部書記桑吉才讓指著兩山之間的農田高興地說,土地托管以后不僅效率高,而且給村民節省了不少種地成本。

                          土地托管在多哇村實行的這幾年,桑吉才讓明顯感受到村民對農業生產的熱情高漲了不少,不僅是因為種地更方便了,更多的是因為政策的大力推動。

                          多杰才讓是循化貝珍亞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2020年,剛剛從牛羊養殖轉型過來的多杰才讓毅然決定在全鄉實施土地托管。“當時因為環保要求我們關停了養殖場,后面鄉領導說土地托管發展前景好,讓我轉型,我就轉型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多杰才讓說,轉型以后,村民受益也更多了。今年多哇村全村所有耕地都在他的合作社進行托管,總面積達53.3公頃,全鄉托管的耕地面積達933公頃。

                          “以前養殖的時候每天都很忙,現在一年中有一半時間都是閑著的,而且國家還有土地托管的補助,特別好。”多杰才讓興奮的話語里滿是對惠農政策的感恩。

                          今年,多杰才讓土地托管的項目包括犁地和收割。在犁地環節,村民需要支付一畝地31.7元的費用,再加上收割的費用,一畝地的托管費用平均在55元左右。

                          犁一畝地31.7元,這在道幃鄉很多村民眼里有點不靠譜,因為村民自找旋耕機犁地每畝都要80元左右。“合作社不掙錢,肯定不會好好干活。”大多數村民都抱有這樣的想法。從最初托管的400公頃到現在的933公頃,多杰才讓用實際行動回應了村民的質疑。

                          堅持了4年以后,多杰才讓發現,土地托管不僅對合作社好,對村民來說更是好上加好。“因為托管給合作社以后,村民就不用管了,可以放心地外出務工,不然還要因為一畝三分地來來回回折騰,也不劃算。”桑吉才讓說,土地托管還有一個好處是,以前有些農戶因為家里的地塊太小或者沒有大型農用機械,導致村民不想種地、土地撂荒,現在有了土地托管,大家都想把地種起來,最起碼可以流轉給合作社,掙一點流轉費。

                          “我的這塊地可能有個七八分,但是外面的收割機就會按照一畝地的價格進行收割,土地托管合作社不一樣,就按地的實際大小計算。”“我山上的地都撂荒了很多年了,合作社還是開墾出來了,而且還種上了。”“以前家里沒有農機具,種地就要租別人家的機器,現在直接托管,很方便。”采訪現場,村民三三兩兩地聚集到一起,訴說著土地托管帶來的好處。

                          現在,每年與村民們簽合同時,多杰才讓高興,村民更高興。

                          讓多杰才讓堅持下來的,不單是為群眾服務的初心,還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每年年終,相關部門會按照一畝地22元的價格給我們進行補助,我們合作社還有20個村民入股,如果他們用自己的農機給村民服務的話,一天能掙1000元。”多杰才讓說,因為土地托管,現在的農村已經與之前大不一樣了。

                          農村是農民的農村,有地、有糧的農村才是所有村民賴以生存的家。地有人種了,可以外出務工了,農業生產的后顧之憂沒有了,鄉村才能一步步振興。

                          產業支撐

                          集體經濟有了新門路

                          蜿蜒向上的小路走到盡頭,是位于道幃鄉俄家村的索菲雅養殖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再往上走是一座山,往下走是一個山坡。山坡上,漫山遍野都是雞苗。在這里,它們盡享自然萬物,肆意生長,成為俄家村探索集體經濟壯大的又一門路。

                          俄家村是道幃鄉的一個大村,全村有260戶1500多人,村民大多依靠拉面產業外出務工。在脫貧攻堅時期,村里將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投入到光伏產業,如今每年可收益20多萬元,村里便用集體經濟資金雇用了村里20名脫貧戶從事公益性崗位,增加他們的收入。

                          集體經濟有了,但想要更好,就要付出更多。2021年,俄家村整合50萬元中央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和30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成立索菲雅養殖專業合作社,當年建成廠房。2022年,經過4個月的草地放養,1萬只雞全部銷往循化縣市場。

                          提起養雞合作社的成立,俄家村黨支部書記韓馨榮顯得干勁十足。“今年是合作社投產的第二年,去年和今年我們都要給村集體經濟分紅3萬元,讓集體經濟發展后勁更足。”韓馨榮說,去年將雞全部售完后,今年合作社又購買了8000只雞苗,經過4個月的生態養殖后,將全部銷往循化縣的市場。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韓馨榮還兼任著索菲雅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為了養好一批批雞苗,韓馨榮把家安到了合作社,每天和家人上山下山忙著放雞,并雇用了4名村民在合作社務工,每人每月有著2000元的收入。 

                          在成立索菲雅養殖專業合作社之前,為了讓俄家村的發展道路更寬,韓馨榮嘗試了百合種植,也帶領村里的婦女學習了刺繡手藝?,F如今,俄家村的各項產業發展欣欣向榮。

                          同樣,在鐵尕楞村,集體經濟正在壯大提質。

                          和俄家村一樣,脫貧攻堅時期,鐵尕楞村將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投入到光伏產業。如今,每年也可收益20多萬元,但村里還是沒有一項能拿得出手的產業,沒有可帶動村民務工增收的產業崗位,成為鐵尕楞村的短板。

                          “我們投入161萬元建成了占地約800平方米的廠房,投入70萬元購買了八眉豬并且修了一條通到養殖場的路,預計今年9月豬就能入住養殖場了。”鐵尕楞村黨支部書記李加才旦說,鐵尕楞村位于道幃鄉的“東日山”上,道路曲折,離縣城約有35公里。

                          鐵尕楞村選擇八眉豬養殖的原因很簡單:受市場歡迎。雖然目前養殖場還沒有投入運行,但對這個養殖場,村“兩委”投入了很多心血:新修了2公里從村里通往山上養殖場的道路,后期還將硬化路段;購買的八眉豬目前在村民家代養,等養殖場后續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后將第一時間轉運飼養。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上,不管是俄家村還是鐵尕楞村,道幃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秉持著“集體經濟更多更強,農村才能更富更好”的理念,一代又一代黨員干部讓集體經濟在農村發揮出大作用。

                          庭院經濟

                          方寸之地變為增收寶地

                          走進道幃鄉起臺堡村,村道整潔、環境優美。村民梁永紅正忙著給院子里的蔬菜除草、施肥,紅紅綠綠的蔬菜瓜果,歡快搶食的成群雞羊,在農家小院里匯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美景。這是梁永紅家的小院子,也是他家的增收寶地。

                          梁永紅是起臺堡村的一名老黨員,自己家小院能變得像現在這樣紅紅火火,這是他從未想過的。

                          “以前院子里也沒什么規劃,需要啥就種點啥,右邊的那塊地,還有后院的地都用來放雜物,基本是荒廢了的。”梁永紅說,他的孩子都外出務工謀生計,因為年老體弱,他只能待在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這期間,鄉上的干部經常走村入戶,指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小院子這才漸漸紅火了起來。

                          “起臺堡村距離鄉政府較遠,而且周邊蔬菜零售商鋪也少。疫情期間,你還為村里人提供蔬菜,現在搞庭院經濟是很有盼頭的,如果干得好,可以把家里其他的土地也利用起來,結合起臺堡村氣候特點,種植馬鈴薯最合適不過了……”想起數月前道幃鄉黨委副書記才讓太給梁永紅出謀劃策時講的話,梁永紅倍感振奮。

                          在鄉、村兩級干部的幫助下,目前,梁永紅的小院分為種植區域和養殖區域。種植區有穩定增收的果樹、土豆,還有一年能收獲兩三茬的小油菜、生菜、包心菜、辣椒等,這些蔬菜瓜果,除了自給自足外,還能供貨給蔬菜鋪掙些錢。養殖區由最初養殖的4只羊、6只雞,發展到今天的15只羊、20只雞,每年能賣出2到3只羊、十幾只雞,收入達7000元左右。

                          “才書記他們經常來村里,為我這小院規劃發展方向。孩子們也回來了,能在家門口賺到錢,現在我真正過上了向往的生活。作為黨員,我理應為村里、鄉里的經濟發展打個樣。”看著眼前熱鬧紅火的小院子,梁永紅滿臉笑意地說。

                          近年來,道幃鄉黨委政府根據各村的產業特色,不斷豐富群眾增收渠道,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以片為單位為27個村謀劃發展出路,分類指導、分村施策。引導北山片半農半牧區域發展畜牧業;引導上中片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引導南片、下片發展特色現代農牧業。同時,鼓勵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頭發展庭院經濟,美在農家、富在庭院的發展勢頭初步呈現。

                          方寸之地做文章,小庭院里發大財。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是農民富裕、農業興旺、農村和美。如今的道幃鄉,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隨之而來的是村民喜氣洋洋的好日子,產業紅紅火火的好盼頭,農村和和美美的好圖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海東日報 版權均屬海東日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

                            

                          2、已經本網書面授權使用作品的媒體、網站,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69影院一_蜜桃AV自慰久久久久免费网站_国产尿女 喷潮MP3_亚洲欧美国产免费综合视频_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Y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夜色毛片永久免费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专区视频 我的好妈妈 蘑菇理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色欲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YW尤物爆乳网站点击进入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