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陶成錄 張璐 攝影報道
秋日午后,暖陽和煦,走進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魏家堡村,映入眼簾的是寬闊整潔的村委會廣場,一對夫婦正在翻動廣場上晾曬的麥子,微風中隱約飄來一陣麥香。廣場旁的小園子里,幾個小朋友在追逐打鬧,園中的八角亭中,老人們曬著太陽有說有笑。
五年前,魏家堡村還是一個貧困村,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回首過去,奮斗是這里的主旋律,展望未來,振興是這里的主色彩。
村莊“面子里子”一起新
雨后的魏家堡村,各個巷道的瀝青路面被沖洗的格外干凈,身披“白色外衣”的路燈在道路兩旁傲然挺立,被雨水洗去塵土的八角亭顯得更加精美,房屋外墻上的涂鴉栩栩如生,這一番靜謐又美麗的景象仿佛在向來訪者訴說著魏家堡村“蛻變”的喜悅。
“以前,村里都是沙土路,一下雨,總會濺人一身泥巴,房前屋后也總是堆滿農具雜物,巷道里雜亂無章,如今,村里巷道都鋪了瀝青,路面干凈了不說,行車安全也有了保障。尤其到了晚上,安裝的路燈對于我們這些農忙晚歸的人來說特別方便!”魏家堡村村民魏奎元笑著說起了這幾年村里的變化。
一直以來,臟、臭的旱廁嚴重影響著農村的人居環境。為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魏家堡村于2017年開始按照一戶一策深入推進廁所革命,2019年,水沖式衛生廁所實現了全覆蓋,全村污水管網設施完備。目前,正在實施的微管網燃氣項目,將使老百姓真正用上清潔能源,進一步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以前我們睡的都是土炕,到了冬天,就得每天煨炕,一到下午,村里到處飄起大家生火煨炕的濃煙,濃煙嗆人不說,長期下來,家家戶戶的墻也被熏得黑乎乎的,一點也不好看。如今,我們村里再也見不到黑乎乎的炕洞門了,因為在黨的好政策幫扶下,我們家家戶戶都裝了電熱炕,不僅環保還熱乎,別提有多好了。”村民馬占福在介紹起自家的電熱炕時欣喜地說道。
“里子”的大變化源自“面子”上的保持和推進。
近年來,魏家堡村“面子”上顯著的變化來自于省市縣各類惠農強村政策的實施。在駐村工作隊的指導和幫助下,魏家堡村于2020年成功實施“農牧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項目,投入資金525萬元,分別實施了居民住宅外墻保溫、太陽能暖廊、屋面防水、外墻粉刷、庭院整治等內容。2021年,魏家堡村成功申報“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爭取到300萬元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給村里的巷道鋪設了瀝青路,全長大約5公里,安裝了300余盞路燈,還在村內修建了幾處八角亭,供老人閑時乘涼下棋。同時,魏家堡村秉承“孝順為本,以德治村;教育優先,成才自強”的理念,利用建設資金在村內巷道墻面涂鴉。一幅幅以“孝順”“友愛”“奮斗”為主題的涂鴉畫作遍布在魏家堡村的巷道,格外亮眼。
特色產業鼓起群眾腰包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曾經的魏家堡村村集體經濟一窮二白,沒有任何產業,而這種境遇,在近幾年得到了有效改善。哈拉直溝鄉黨委政府通過前期調研、了解民意、征求意見、招賢納才等方式,積極謀劃魏家堡村產業發展思路,依托魏家堡村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結合政策優勢,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引導村民種植當歸、黃芪、黨參、苜蓿,喂養德州黑驢、梅花鹿,辦養殖場、藥材加工廠,走出了一條種、養、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道路。
“我們將爭取到的650萬元資金全部用于魏家堡村的產業發展,形成了集中連片種植當歸、黨參、黃芪的種植產業,養殖德州黑驢、梅花鹿為主的養殖產業,以‘噠噠驢’自然體驗營地為基石的旅游產業。先后注冊成立了互助縣晟茂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和互助縣業盛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魏家堡村“第一書記”蒲正鵬說。
作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李卓瑪永山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務工、技術指導等方式積極帶動魏家堡村及周邊農戶參與產業發展,助力群眾增收致富,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每年到藥材采收的季節,每天都有七八十名村民來藥材廠里干活,主要工作就是分揀藥材。在勞動報酬上,李卓瑪永山還會給本村村民每天多發10元錢的工資,一天下來,前來干活的村民可以掙110元。
“以前,全家的收入只能靠孩子他爸去平安打工賺一點錢,生活比較拮據。不過現在好了,李總把廠子開在了家門口,還給我們提供打工的機會,我每天既能照顧上孩子和老人,還能來這里干活掙錢,一個月下來能掙4000元左右,加上孩子爸爸的工資,家里的生活逐漸好了起來。”魏家堡村村民蔣永梅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魏家堡村在以當歸、黨參、黃芪、德州黑驢、梅花鹿為主的種養殖產業基礎上,投用當歸、阿膠、中藥材加工飲片等加工車間,并且衍生出了驢肉、阿膠等產品,不斷拓展產業鏈條,推進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目前,魏家堡村已建成青海省規模最大的有機當歸加工基地,成為北京同仁堂有機當歸直供藥源基地。建成省內最大的黑驢養殖基地。
有了種植、加工的產業,魏家堡村“兩委”開始思考如何利用村集體林地資源,探索出更多致富的好路子。于是,2022年,村里建成并運營了“噠噠驢”生態自然教育體驗基地,村集體經濟發展整體步入正軌,形成公司、村集體、農戶合作共贏的向好局面,真正實現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魏家堡村村集體經濟累計收入達180萬元。
走穩三產融合特色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而農村產業發展就像煎熬藥材,過程是苦的,但是結果是甜的。”蒲正鵬告訴記者,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產業有了,項目有了,下一步就是把項目落地,產業做好。
跟隨著蒲正鵬的腳步,從村委會沿著小路一直往前走,不一會兒就能看到一個造型獨特的大門。門口的“噠噠驢”自然體驗營地幾個大字告訴記者已經到了目的地。沿著石頭路繼續往里走,親子活動場、兒童樂園,還有小房子里的小兔子、小鴨子……處處洋溢著童真童趣。
“我們這個體驗地主要是針對兒童建設的,孩子們在暑假可以來體驗夏令營,有專門為他們打造的小木屋宿舍,還有各種自助餐等。”蒲正鵬說,節假日期間,營地還會開展音樂會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僅在今年“五一”期間,營地凈收入就達到了10萬元。
“我們還有一個特色項目,我帶你去看看。”蒲正鵬的話勾起了記者的好奇心,在他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個名為“土豆親子農場”的地方,走進去之后,大家就被一塊一塊劃分好的土地吸引住了目光,有些區域甚至還起了名字立了牌子。
“這是我們打造的共享菜地,家長和孩子們可以承包屬于自己的菜地,想種什么都可以,這里不僅提供種子、工具等,還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對他們進行維護指導。”蒲正鵬說道,村里成立了物業公司,農場的工具有專門的地方收納管理,如果在種植期間需要澆水客人有事來不了,這里還有專門的負責人幫忙打理。等蔬菜成熟后,客人們還可以拿去營地的自助餐廳烹飪享用。
這樣寓教于樂的方式深受家長歡迎。來自西寧市的陳玲玲是資深的親子活動愛好者,她對“噠噠驢”生態農場的體驗贊不絕口:“和我們去過的其他農場相比,這里能讓孩子們真正在勞作中學習成長、收獲快樂!”
在“噠噠驢”生態農場打造過程中,哈拉直溝鄉黨委政府引進了具有德國留學背景的1名“90后”博士和1名碩士,通過專業的團隊,依靠現有資源進行實地創新,以“噠噠驢”自然體驗營地為基礎,拓展親子樂園、農事體驗等項目,既拓寬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又給村里人提供了就近務工的渠道,真正實現了“人才+產業”雙振興,做到了“文旅+就業”雙升級。
如今的魏家堡村生態美、人民富、產業興、人氣旺,一幅團結進步、文明和諧的畫卷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