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筑的圍墻,木制的大門,莊廓院里一面大房雕欄玉砌,兩側的平房略顯遜色。大房正中的中堂供桌上的小閣子古色古香,積厚流光。打開蓋子,一本厚重泛黃、流傳久遠的毛邊紙冊子——家譜,映入眼簾。
家譜,多由一個家族中長房男子掌管,每個家族的掌管者就這樣在莊廓院的廣廈之蔭高堂重地鄭重其事地存放著家譜,忠心耿耿地守護著家譜。保存了幾百年,翻閱了無數人,那些紙張早已泛黃古舊,紙冊子還是完好如初,里面的字跡仍然歷久彌新。
家譜,也稱族譜、宗譜,是記載某個姓氏家族子孫世系傳承之書,區分著家族成員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記錄著宗族集團發展變遷的世代軌跡,刻記著家族歲月更替的歷史足跡。
家譜是流傳久遠的人文資料
一部家譜,浩浩長卷,悠悠歷史。家譜還稱譜牒、家乘、祖譜、世牒、世譜、家志、譜錄等,是一種以表冊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史籍。其完整地記載著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最基本的內容,以及家風家教、族規家法、人物傳記、藝文志、辭源集、文征集等的藝文著述。林林總總,層見疊出。聰明的古人在一本小冊子上能記載這么多的資料,他們創造性地發明了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的記述格式,用這些獨創的方式將一個家族的血緣歷史串寫得有條有理,記錄得清清楚楚,使各式各樣的宗族資料在薄薄的毛邊紙上活靈活現,繪聲繪色地呈現在晚輩后人的面前。
濃縮成一部小冊子的家譜,是家族歷史風風雨雨的記載,是先人生活滄海桑田的描畫;是家族彌足珍貴的人文資料,也形成了中華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寶貴文獻。過去,由朝廷史官編纂,記錄一個朝代興盛衰亡的是正史;由地方主纂,記錄一個地方風土人情歷史沿革的是方志;由家族纂修,記錄一個家族遷徙發展的便是家譜。家譜與方志、正史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使家國的人文資料五光十色、豐富多彩。
后輩們看到這些歷史久遠的豐富資料,便看到了家族的榮光,看到了先祖的面容。每每翻開一次家譜,先祖們也似乎正笑容滿面神采奕奕地走向他們的后輩。歷史雖是萬古千秋,家譜卻一剎那間真實地鏈接起了過去和今天,逼真地貼近了先祖和嫡孫,讓人們懂了一個完整的自己。
家譜是世系繁衍的生命歷史
日月亙古不滅,歲月天長地久,村莊經年累月,人的生命稍縱即逝,在悠悠歲月只是曇花一現,過眼云煙。
父母是誰?人人皆知;爺爺叫啥名?有點模糊;爺爺的爺爺名諱叫什么?許多人都一無所知,茫然不解。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承前啟后,尋根留本,才能繼往開來,源遠流長。
家譜中的重點與主題是世襲圖,占有較大篇幅,以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分門別族的家譜以寶塔世襲圖為主,還運用樹狀世襲圖、線性世襲圖和龍鳳世襲圖等形式將先祖與后世子孫十分清楚地串聯起來,使一脈相承的血緣成為一張圖譜,清晰地躍然在千年留存的紙上,給后人一個記載,留子孫一份明白。家譜其實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另一種意義上的“身份證”。被寫下的每一個人,都在橫平豎直的時間,站成一個頂天立地的漢子,連接起了世系繁衍的生命歷史。
從這些泛黃的毛邊紙上,人們看到在年深歲久的過去,幾個先人或由于征戰,或因為生活所迫,經過翻山越嶺與長途跋涉,來到一片草長鶯飛之地,發現這里有流水、有適于耕作的土地,經過一番討論和比較之后,他們燃起了篝火,炊煙升騰,陽光彌漫,于是在這里刀耕火種,春種秋收,早出晚歸,生息繁衍。幾代之后,當這里已不適應新的需要,后代人又攜兒帶女,艱辛跋涉,到另一個地方安營扎寨,點燃起生命的火焰,開創全新的生活。幾經輾轉,無數奔波,千辛萬苦,飽經滄桑走到了今天。生命歷程就這么曠遠,血緣命脈就這樣流傳,世世代代,年年月月。
家譜是家族的集團圖典
一部家譜,就是一個家族集團圖典,是宗族的大廈。
厚厚譜冊,薄薄紙頁。里面的景觀連山排海,居住的族人應有盡有,生命的輪回一脈相承。生老病死、婚嫁喪娶、居住遷徙、生產生活、前世今生,猶如一本連環圖冊,構成了家族集團的生命畫卷。
這里有耕地、村莊、巷道、莊廓、墳塋,有磨盤、犁鏵、鐮刀、鋤頭、扁擔,有窗花、對聯、文字、音樂、墓碑等,造就了古往今來琳瑯滿目、奇特多樣的“宗族大廈”。在這個“宗族大廈”里,還可隱約地看到,先祖們不斷地耕種、收獲,不停地忙碌、奔波,為尋找幸福顛沛流離,為流芳后世含辛茹苦。窺視這個“宗族大廈”,一股心流就會穿越時空與祖先心電磁極交匯,剎那流過,總能感受到來自各代祖先的愛意和期冀,以及他們各自不同崢嶸歲月的滄桑歷程。這座大廈的每一次的傳承與斷裂,先人們都用蠅頭小楷記載著閃光的舊時代,沒留下半點遺憾。
家譜是傳承勵志的宗族寶典
中國“百家姓”,每姓有故事。百姓之家的族譜,除了世襲圖、遷徙繁衍、人口婚姻等外,還有族規宗約家訓、人物志、墓志銘、恩榮錄、功德錄、契約文約、風俗禮儀等。這些富有特點的萬戶千家的宗族規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家族傳承勵志的寶典。
治家齊國,教化子孫,既是對子孫后代的教育,也是對國家民族的責任。許多家譜中包含有敬父母、尊長者、睦族人、和友鄰、恤貧孤、尚節儉、戒賭博、反奢侈、批懶惰等道德思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節儉持家思想,都是對族人和后代進行人生教育的生動教材。有的人物記述里包含有名望、有功績的人的一生的功績品德,從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到對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業績,如:出資修建祠堂、祖墓、辦教育等的事跡,全部記述在內,是后人學習的榜樣,并榮耀家族。藝文著述中家族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以及收集的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還有肖像畫、名家書法、歌曲等,成為家族的精神財富,鼓勵后輩奮發向上,成長成才。
每當后輩子孫鄭重地打開家譜,細心地閱讀,簡潔而單調的文字中,可隱隱約約地看到先祖先輩在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勞動;在困苦的環境里,向上生活;在貧窮的狀況下,與人為善;在豐厚的境況下,勤儉持家;在艱難的歲月里,熱心公益;在忙碌的生活里,勤學苦練。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譜就是鮮活的教科書、生動的教育課,使自己們沿著先祖指引的方向不斷奮進,成為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家譜是資料卷、生命史,是人物圖、連心橋。
一部家譜,就是一幅宗族人物畫廊,是隔世的臉譜。
浩浩卷冊,悠悠歷史。用紅線串聯起來的名字成千上萬,誰是始祖,誰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祖……誰是爺爺,誰是父親;誰是遠親,誰是近親。用最簡單的文字標注得清清楚楚,用直白的符號勾畫得明明白白。宗族之間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表現得涇渭分明,一目了然。所有的本族成員不論是功成名就的浩然人物,還是草民百姓;不論是條件優越的富貴人士,還是日子窘迫的潦倒之子;不管是長命百歲的高壽老人,還是中途夭折的年少男子,家譜都公平地記載著他們的名字。
簡單的記錄,沒有評價,也看不出褒貶,但寥寥數語便知道每個人都有一段豐富的歷史,就會發現先人們帶有一張坦率的臉譜。雜樣紛呈的生命,隱隱約約地展現著各自的特點,所有的族人都單純而直白地游走在這個人物畫廊里,為自己留下歷史,給后人懸著牽念。
家譜是家族活著的歷史
一部家譜,就是一份同宗家國情懷,是活著的歷史。
密密的文字,簡單的標注。每一部家譜都承前啟后,每一個族人都視如珍寶。
后人每每要翻看家譜,先凈手靜心,頂禮膜拜,然后小心翼翼地打開。尋根訪古,追本窮源,才知家族與國家一樣千秋萬代,滄海桑田,關山阻隔,飽經風霜,于是,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專精覃思,字斟句酌,發現前輩族人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使得后輩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傳承親情教育,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水到渠成地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家庭的團結和幸福蔚然成風,家族以及社會的和諧相處比比皆是,尊宗敬祖、尊老愛幼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更為發揚光大。
手捧譜卷,澄思渺慮,在生活困難的日子,在動蕩飄零的歲月,先人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保護下來這部千金一瓠。吉光片羽的尋根古籍,它是后輩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梁,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家園,也是天涯游子落葉歸根的精神寄托和尋根依據。